第六零零章 够公道吧
    第六零零章够公道吧    林啸快步走出帐篷,亲自迎接客人。    “老爷……”    看到一脸云淡风轻的林啸,又看看荷枪实弹的哨兵,再望望前面一眼看不到头的人群,施修德一时手足无措,话都不会说了。    这人,到底是什么官?    手下这么多人,看上去却一点架子都没有。    “这些,都是你们本地人,”    见他们像是受了惊吓,林啸微笑着说,“他们活不下去,都逃去了浙江,现在,我把他们带回来了。”    “啊?”    施修德一脸的疑惑。    “我们讨虏军北伐,他们是自愿跟回来的,”    司徒正见状忙上前解释,“这位,便是我们的……总指挥。”    见林啸连连使着眼色,司徒正才把“侯爷”这两个字生生咽了回去。    事实上,林啸“侯爷”的身份,即便外面的民工也不大清楚,大家只知道他是此行最大的官,该叫他“首长”……    “哎呀!原来……”    施修德满脸的难以置信,双腿一软便跪了下去,“小人们有眼不识泰山,小人……拜见大老爷!”    “老村长不必客套,我就是个带兵的,”    林啸忙伸手扶起,“我们现今不兴这套虚礼,随便一点就好。”    “是是是,老爷大人有大量……”    “各位请进。”    林啸伸手虚引,将他们迎进帐篷,让司徒正泡了三杯茶。    “这里条件简陋,大家随便坐吧。”    他指着几张马扎笑道。    “老爷在上,小人们哪敢……”    施修德的脸色有点僵硬。    “不要再叫老爷,叫首长好了,”    司徒正递上茶杯,忍不住又插话,“都坐下吧。”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    “是是是……首长,首长……”    打量着这个装模作样的老头,林啸心底暗暗发笑。    这是个老滑头,别看他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,实际上东张西望,还挺能察言观色。    白天刚见面的时候,那个翟大户明明假借王师的名义要挟盐民,可他面对来路不明的陌生人,却硬说成了帮鞑子在催收剿饷,说话做事,明显处处带着小心……    “小芸姑娘就不喝茶了,”    见那个姑娘确实有点怕生,一副噤声屏气的模样,林啸笑着说,“这里有几颗糖,你尝尝……”    说着,他主动剥去了其中一颗的包装纸,递给了她。    小芸怯生生地接过糖果,疑惑地看着精美的包装纸,犹豫再三,才在这颗褐色的糖果上轻轻咬了一口……    林啸笑吟吟地看着她,心说,即便在后世,这东西用来哄女孩子再合适不过了。    因为,只有他知道,这可不是一般的水果糖,而是女孩子都爱吃的巧克力。    当初,在清理“龙升号”舱室的时候,张晨枫发现了一小箱巧克力,大概有五公斤的样子。    这东西,想必是哪个船员夹带的私货,在远洋轮上,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。    因东西太少,实在不够大伙分的,张晨枫便跟林啸说了声,索性全送给了船上唯一的女孩子卢华……    “还好吃吧?”    见她表情复杂地点了点头,林啸温言道,“爱吃的话,我这里还有几颗……”    小芸却羞涩地摇了摇头,把咬了一半的糖果,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。    这东西,她从来没有吃过,感觉甜甜的、香香的,入口即化,她舍不得一下子全吃完……    “都收着吧,”    林啸拿起另外两颗,一起塞在她手里,看了看司徒正的脸色,“带回去,慢慢吃。”    “谢谢老爷……首长。”    见女儿不懂礼数,施修德连忙起身道谢。    “这有什么好客气的,”    林啸摆摆手,笑着说道,“坐,坐下说话。”    “各位的来意,我明白,”    林啸自己也坐下,满脸堆笑道,“咱们不绕圈子了,我喜欢直来直去。”    “首长吩咐便是,小人们听着。”    “现在,村里有多少人?”    林啸决定开门见山,“青壮和妇孺,各有多少?”    “大概……还有九百多人,主要是妇孺老幼,青壮们多半在外面躲着垦荒,都找回来的话,有四百多。”    “哦……”    林啸略作沉吟。    不算外面的青壮,光村里就有九百多张嘴。    这样的话,就算只喝稀粥,按最低的供应标准,每人每天至少半斤大米,一天就得消耗将近五百斤,省出来的这五千斤粮食,只够他们吃十来天的。    另外,最好还要把外逃的青壮都请回来,还得把被抓去的人救回来……    看来,那个翟大户,是非灭不可了!    既然仅剩的军粮已经动不得了,那就只剩“打土豪”这最后一招了。    “方才,我承诺要给村里送粮食和衣服,”    林啸看了看施修明父子,“眼下已经备好了,我们……先去看看?”    “走,去看看。”    壮汉施望晴是几人中最没有城府的,当即站起身,一脸的欣喜……    “这些粮食,足够全村人吃十天的,”    站在粮堆前,看着几人满是热切的眼神,林啸不失时机地道,“不过,我有言在先……”    “但凭首长吩咐……”    望着眼前堆成半人高的粮食,手里摩挲着一件半新的衣服,施修德的手微微发抖。    “盐场必须马上开工,煮出的盐,我们现银购买。”    “现银……”    一听这两字,施修德目光一闪。    “每引现银半两,够公道吧?”    “公道公道,”    施修德喉头发颤,“小人……这便回去安排……”    “如果把青壮们都劝回来,每天能出多少盐?”    “这个……”    父子几人当下一核计,答道,“每天能出……两千多斤。”    林啸不急于表明什么,只是点点头:“嗯,不错了。”    一天出一吨,按一年一百个晒盐日来计算,等于是年产一百吨,这对不到四百劳力的手工劳作来说,的确不算少了。    即使到了后世,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,晒盐依然是一种劳动量很大,极端艰苦的工作,远不是想像中的,在海滩上挖一些蒸发池就可以批量出盐那么简单。    “老村长,”    沉吟片刻,他笑着对施修德说,“那就把青壮都劝回来吧,我们尽快开工?”    “是,小人明天便去叫人。”    “叔父,还是我去吧,”    施望晴见状,赶紧出头,“叔父年纪大了,村里也得留人……”    别的他不敢插嘴,这件事他却自忖有用武之地,一是自己腿脚快,二是村里的年轻人,大多能卖他的面子。请百度一下“扔书网”感谢亲们的支持!倚天傲雪的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