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书楼 - 历史小说 - 假千金种田成团宠,侯府全家悔断肠在线阅读 - 第423章

第423章

    别的官员在劈头盖脸聆听爱的教诲时,镇国公吃着时令的水果对顾淮进行爱的教诲。

    天子的暗卫时不时光顾镇国公府。

    日日能看到软布包裹着脑袋的镇国公手握马鞭,一鞭子一鞭子甩向莫名其妙暂时失语的顾淮,甚至突发奇想点火烧了顾淮的栖山院。

    顾淮像疯了一般冲进火场,最后抱出了一堆灰烬。

    然后不吃不喝,坐在废墟上作画。

    画的乱七八糟,人不人鬼不鬼,画完又付之一炬。

    最终,暗卫得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。

    行刺之事,真假不论,但镇国公和顾世子的疯癫之症怕是确凿无疑了。

    于是,暗卫将此消息禀明了天子。

    天子将信将疑,有心再试探一番,却不曾想北地又生变了。

    在永宁侯大军靠近北境军驻地时,北境军放出了大招。

    珩太子。

    景襄帝唯一的皇子,萧珩。

    昔日宫中发生变故,对外宣称景襄帝暴毙,而珩太子在一场火灾中丧生。由于景襄帝并无子嗣,康亲王随后即位。

    如今,萧珩出现了。

    皇权的正统,只能有一个。

    萧珩的存在,使得天子萧遥的皇位仿佛突然失去了支撑,变得岌岌可危。

    多年来的担忧终于成为现实的那一刻,萧遥感到的是一种仿佛尘埃终于落定的释然。

    一个十几岁出头的少年,一个发须皆白的老人,一个久居长宁宫鲜少见外人的妇人,哪怕有北地那些不敬皇权的乱军,也成不了大气侯。

    区区北境!

    他还有南境、西境大军,还有东境水军。

    再说了,如今的北境军战力已远不及昔日。

    这一次,是他彻底坐稳皇位的机会。

    宫里的内侍,朝堂的百官,敏锐地察觉到天子身上那一丝微妙的变化。

    不是暴怒,而是癫狂的欣喜。

    想不通,也想不明白。

    长宁宫。

    “皇嫂。”

    萧遥携带着两坛陈年佳酿,这些酒已有数十年的历史,坛身还沾着斑驳的泥土。

    “这是父皇在皇兄出生那年埋在东宫桂花树下的。”

    “埋了三坛,一坛启封于皇兄大婚,一坛启封于皇兄登基后的第一个中秋夜,只是仅剩下的一坛。”

    旋即,他轻轻摇晃着右手的酒坛,脸上的笑容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嫉妒与怨恨。

    “这一坛是萧承出生那年,皇兄和皇嫂亲手埋下的。”

    “皇兄效仿父皇,埋了三坛。”

    “谁曾想,萧承与舒愿定情,白白浪费了一坛。”

    “皇嫂,您和皇兄总说视朕为亲子,可为什么萧承有的,朕没有。”

    “您和皇兄替朕埋一坛也好啊。”

    “今日,皇嫂想先喝哪一坛。”

    萧遥双眼猩红,似是酗酒的酒徒口无遮拦,可身上却不见半分酒气。

    谢太后默默诵完一遍往生经,才麻木的抬眼看去“这是断头酒?”

    “怎么会呢。”萧遥把酒坛子放在小佛堂仅有的一张桌子上,起身在佛台下的暗格里捧出一个机关锦盒,娴熟的打开。

    那一抔被鲜血染红的土就这样显露而出。

    随后,萧遥转动了墙角佛龛中的金佛像,随着一声沉闷的响声,一侧的墙壁上悄然开启了一道门扉。门后隐藏着一间狭小的房间,房间被一块红布所遮蔽。

    伸手,一把扯下红布,密密麻麻的牌位赫然显现。

    是死在那场宫变里的谢家人的牌位。

    “皇嫂以为朕不知长宁宫的暗格和密室吗?”

    “朕是皇嫂养大的啊。”

    “朕为了让皇嫂有所寄托,近四年来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任由皇嫂在长宁宫祭拜谢家人,给谢家人供奉香火和烧纸钱。”

    “朕做的这一切,皇嫂怎么就看不见呢。”

    “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,皇嫂是萧家人,不再是谢家人,谢家覆灭不影响皇嫂的荣华富贵。”

    “萧承死了,朕可以把皇嫂当母亲奉养。”

    “皇嫂,何必执迷不悟呢。”

    萧遥看着一排又一排的牌位,眼神晦涩。

    谢太后嗤笑一声“哀家可不敢将觊觎哀家夫君的乱伦之辈视作儿子。”

    “萧遥,你说是不是。”

    “你那份心思啊,真真是惹的文成帝恶心至极。”

    文成帝是有雄才大略的能君。

    能君,自然君临天下。

    被自己亲手养大的幼弟觊觎,足以让文成帝倒胃口。

    “皇嫂。”

    萧遥的指尖摩挲着牌位,浑不在意道“这些话激怒不了朕。”

    “成王败寇。”

    “四年前,朕赢了。”

    “谢家覆灭,楚家流放,朝中官员大换血。”

    “朕找了萧珩四年,他终于肯出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一次,朕依旧能赢。”

    “待朕百年后,明修栈道暗渡陈仓,与皇兄合葬可好?”

    “皇嫂可要一起?”

    “至于恶心与否,皇兄死了十余年了,早就不能亲口告诉朕了。”

    “多年前皇兄曾说过,朕若错了,他会直接指出来,督促朕改过。”

    “皇兄没开口,说明朕没错。”

    谢太后心中涌起一阵寒意,连看一眼都觉得多余。

    “若要赐死,那便快些吧。”